影视圈里演反派的演员基本上很难扭转观众对其的固有印象,尤其是早期媒介信息不发达的时代,主流媒体基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主角身上,所以反派演员演得出彩基本全靠民间记忆。
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年《爸爸去哪儿》第二季播出,姚明客串登场,几位爸爸对着这位巨人惊叹不已。吴镇宇双手捧脸做小女生状,说他自己很喜欢姚明,对方也不含糊,接了一句我也看过你的作品……
如今看来,吴镇宇选择上内地综艺很明智,他在节目里的热度捎带手让当年自己主演的《京城81号》创下了国产惊悚片票房奇迹。
后来很多宣发行业的人在研究案例时说“这个好那个好”,分析档期和类型片爆冷概率等,但我保证这些人都不怎么看综艺,完全忽略了一个阶段内人物热度话题对作品的影响。
吴镇宇在内地翻红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他与家人的线年代前后,他极有可能湮没在同样萧条的港片中。
对于他,以及拥有与他相关记忆的观众来说,吴镇宇的“翻生”与上次讲到的惠英红一样,是中老年港星翻红的典型——
《唐伯虎点秋香》中,“江南四大才子”除了周星驰外,“祝枝山”负责绿叶作用,其他两位凑合在桥上耍宝,然后工具人退散,不看演员表,根本不知道另外二位演的又是谁。
后来看了演员表,才知道吴镇宇演的是文征明,他跟着节奏甩着脑袋“陪”在周星驰身边,无从得知他当时的感受。只知道八十年代黄日华版《射雕英雄传》里他和同班同学(第11期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)周星驰都还是龙套,连吴孟达戏份都比他俩多。
不过同年一部《绝代双骄》(刘德华、林青霞主演)让他成了业内(香港)人士称赞的全能演员,吴镇宇演“江玉郎”,人物风格前期偏搞笑,后期玩阴冷,魔改后的《绝代双骄》里他成了最终BOSS,在男女主联手下被轰成了渣。
到了1993年,反派水平晋级——《白发魔女传》里他演“姬无双”(男性),成了练霓裳的舔狗。当卓一航一剑把这对连体双胞胎分开时,血喷射了一地,他对着“姐姐”说:
在整个1990年代,他依然多以反派面目示人。最著名的,自然是后来被姚明调侃,彼此心照不宣的“靓坤”——
江山代有才人出,匆匆与周星驰分别后,吴镇宇迎来了另一位圈内热捧的郑伊健,后来他们合作了《中华英雄》,也是港漫改编,基本上等于“靓坤”与“陈浩南”的异世界火并。
这个时代中肤色渐渐变黑的古天乐,以及一丑万年却安全感十足的刘青云等也在和吴镇宇激烈“交流”,吴镇宇和他们也都合作过一些比较经典的犯罪片,如《爆裂刑警》(古天乐)和《一个字头的诞生》和《O记三合会档案》(刘青云)。
如果古天乐负责“帅”,吴镇宇就负责“邪”。如果刘青云负责“坏”,吴镇宇就负责“狠”。很难说谁比谁更出彩,但吴镇宇每次都凭眼神杀获得一波好评。
吴镇宇跟人打招呼,点了点头,接着下颚有意无意地微微扬起,似乎一头野兽在打量眼前的“东西”是同伴还是食物。
时间在千禧年(2000年)交替之时,让一些人渐渐做出改变,这种改变决定了后来大家的命途,如吴君如和吴镇宇,1998年《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》算是昔日大笑姑婆的转型代表作,吴镇宇还是演“靓坤”,不过匆匆一过,2000年两人合作了《朱丽叶与梁山伯》,可视为这两个几乎被上世纪定型的演员逆袭——
《煎饼侠》票房大卖时媒体采访吴君如,描述她“像一个知识分子”。当时的年轻人对吴君如往昔的观感也有些模糊。只知道她是“吴小姐”,不是“陈太太”。
“我一直明白一个道理,通向成功之门就像等公交车,人很多,大家就要排队。如果有人插队,那排在你后面的也许比你先红,还有人家有私家车的,到达目的地自然也比你快。这时候有人会因为老等不到车就不等了。我相信公交车虽然慢,但肯定会送我到达目的地。”
此时与他同时代的周星驰尚有余勇可嘉,成龙还当打几年,曾志伟开始走深沉路线,那些美人们退圈的退圈,嫁人的嫁人。还有一些后起之秀因为不合适的事情彻底断送了星途。
香港影坛中一些人消失了,一些人永远地告别了大家,2000—2010年代似乎很多人不知道该拍什么,除了少数还有些目标的人以外,大家似乎处于一个相对停滞的状态。演艺圈的“青黄不接”好像从本世纪初开始渐显端倪。
本世纪初香港有档纯八卦娱乐节目叫《8通娱乐界》,几个小姐姐负责播报各类香港影视动态和明星绯闻,内地曾经引进过这档节目,吴镇宇在节目里露脸次数不多,都是作品相关,如代表一代80后港星出道的《特警新人类》和造就一代观众童年阴影的香港都市传说《恐怖热线之大头怪婴》等。
谢霆锋和吴彦祖拎着吴镇宇走出火场时,我才想起这个演员似乎已是“老人”,冯德伦、李灿森、尹子维等还正青春。那年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香港影坛后继有人,但在那十年间,勉强塑造经典的依旧是“老人”们。
香港电影人终于正视并尝试在影视作品里客观融入内地元素,“说普通话”不再是“表叔行为”,内地经济发展带动影视作品突飞猛进,本土影视剧客观上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。
年末,电影《误判》上映,吴镇宇和甄子丹友好地过了几招,两个六十出头的演员打出了“夕阳武士”的感觉。
有一档节目让吴镇宇化身“普通人”在写字楼里体验生活,镜头中的他不知所措,因为他对办公室里的一切都很陌生,不懂电脑,不知流程,全靠年轻人们一下下教。这是我第一次很真实地感受到老一代人如今的真实窘境——
进入艺员训练班的人,演戏大多只是为了讨生活。演得好不好,能不能破圈全看“命”。吴镇宇的“花期”不算长,即便在2010年代前演过一些经典作品,还拿过一些奖,也迅速被更闪亮的港星作品淹没,只有当认真审视他的时候,可能会发现《朱丽叶与梁山伯》是真的好,《枪火》也是真的狠。
香港就那么大,80后(香港)一代演员寥寥无几,勉力图存到今天的,多少也会有些忐忑,市场、观众、主流电影类型都在变化。今天看1992年的“江玉郎”,我的印象是夸张造型下,吴镇宇举起两只手,道一句“寒冰烈火掌”,接着被刘德华和林青霞打成分子状态。
与同时代一些艺人相比,他是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的演员,演“坏人”是一绝,不用张牙舞爪,甚至连眼神杀都不用,仅凭一场“黑社会教儿子怎么去小粉灯”(电影《黑道风云之收数王》)就足以让观众大笑之余震惊一种“烂人”的生活状态:
“我相信公交车虽然慢,但肯定会送我到达目的地。”那年吴镇宇讲,似《枪火》中微微扬起下颚的狠人。